当前位置: 首页 > 教研活动 > 山西省普通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标准

山西省普通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标准

2010年04月29日 09:40:37 来源:原平一中原中网校原平市第一中学 访问量:918
山西省普通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标准
 
Ⅰ、考试要求与形式
1.三维目标基本要求
(1)知识与能力要求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的知识内容主要由基本地理事实材料(包括地理事物的名称、空间位置、结构、演变过程等)和抽象的地理知识(包括地理事物概念、特征、规律、原理、联系等)组成,知识范围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规定的3个地理必修模块。
地理学业水平考试注重考查地理学科基本能力。地理学科基本能力要求具体分述如下:
①地理认知能力:对基本地理事实材料(包括地理事物的名称、空间位置、结构、演变过程等)的了解。
②地理思维能力:对抽象的地理知识(包括地理事物概念、特征、规律、原理、联系等)的理解。
③运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能力:对各种地图和地理图表(包括景观图、模式图、等值线图和统计图表等)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
④分析和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探究、解释、分析和评价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要求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地理学习是一个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事实的基础上,运用地理原理探究地理变化机制和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的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由此,对过程与方法的要求具体分述如下:
①能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相关地理信息,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这些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
②能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
③能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
根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具体分述如下:
①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养成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②进一步了解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③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
④进一步树立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以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相互交融和相互渗透的,因此,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必须三者兼顾,不可偏废,力求三者的有机整合。
2考试形式
采用闭卷笔答形式。考试时间为90分钟。试卷满分为100分。
、试卷结构及考试内容
1.试卷结构
1)考试内容分布
必修地理140%必修地理230%必修地理330%
重大地理新闻内容及山西省乡土地理知识分布于相应考核内容之中。
2)试题类型分布
选择题50%,非选择题50%
3)试题难度分布
容易题约70%,稍难题约20%,较难题约10%
2.考试内容
考试内容为《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必修课程,包括地理1、地理2和地理3三部分。具体如下:
地理 1
(说明:加粗的宋体字为课程标准)
1.宇宙中的地球
l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了解不同类型的天体及其特点。
(2)了解天体系统的级别和层次,能描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3)了解地球是宇宙中既普通又特殊的天体。
(4)比较、分析和归纳八大行星的数据资料,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5)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与科学的宇宙观,增强热爱地球、珍爱生命的情感。
l         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了解太阳辐射的特点及其对地球环境和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2)收集、分析有关太阳活动的资料,了解太阳活动的特点。
(3)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电离层、磁场和气候等的影响。
(4)树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辩证观点。
(5)能根据收集的材料,描述太阳活动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l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掌握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概念及方向、周期、速度等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2)理解昼夜更替及地方时产生的原因。
(3)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导致的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规律。
(4)理解昼夜长短及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以及四季、五带的形成原因。
l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1)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并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了解岩石圈的组成。
(3)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并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4)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科学的环境观。
(5)从人地关系的角度阐述地球各圈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l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1)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及矿物与岩石的关系。
(2)了解三大类岩石及其成因。
(3)理解三大类岩石之间及其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4)能绘制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示意图。
l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1)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理解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
(3)了解地质构造类型及相应地表形态。
(4)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相应的地表形态。
(5)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加深对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认识。
(6)运用内、外力共同作用的观点解释世界典型地表形态的成因。
l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1)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了解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2)理解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通过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大气的温室效应。
(3)了解影响地面辐射大小的主要因素。
(4)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现象。
(5)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与风向、风速的关系,学会在等压线图上判断风向和风力大小的方法。
(6)通过实验或实例指导学生验证热力环流的形成。
l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1)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季节移动规律。
(2)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掌握季风的形成和特征。
(3)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能应用影响气候的因素分析气候现象和原因。
(4)理解气压带、风带移动及海陆分布对季风环流的影响,比较东亚、南亚季风的差异。
l         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1)理解锋面的概念、分类及其天气特征。
(2)掌握锋面过境前后天气变化特点。
(3)理解高压(反气旋)、低压(气旋)近地面风向规律及垂直方向气流运动特点与天气现象的关系。
(4)运用简易天气图分析天气系统的天气特点并做简单的天气预报。
l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通过水循环的各环节的相互关系理解水循环的过程。
(2)理解水循环的意义。
l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了解洋流的概念和性质。
(2)理解洋流的分布规律。
(3)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l         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1)了解自然地理要素组成。
(2)理解某自然地理要素变化怎样影响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
(3)从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的角度理解自然要素对地理环境的作用。
(4)从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的角度领悟保护环境、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的重要性。
(5)能依据有关信息,对环境变迁与生物进化的关系进行论证和探讨。
(6)能恰当的评价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的案例。
l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2)分析某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乃至整体地理环境的改变。
(3)理解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的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l         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2)归纳地理环境从赤道到两极、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3)分析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4)理解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4.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l         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分析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2)分析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3)能根据所学知识对典型的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与地形的关系作出正确分析。
(4)了解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综合影响因素。
l         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了解全球气候的变化周期。
(2)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了解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对策,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念、全球观念与可持续发展观念。
l         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1)理解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具有自然与社会的双重属性。
(2)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3)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4)能运用材料信息,综合分析说明自然资源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l         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1)理解某种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2)了解本地经常发生的自然灾害,并简要分析发生的主要原因和危害。
(3)结合重大自然灾害,能运用所学知识、原理分析其危害,探究其发生机制和规律。
地理 2
1.人口与城市
l         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1)了解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含义。
(2)了解人口自然增长过程及其地区分布的不均衡。
(3)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含义,分析世界上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
(4)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
(5)了解不同国家的人口政策,形成科学的人口观。
(6)根据资料,分析某一地区的人口增长类型及形成原因。
l         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1)了解人口迁移的含义。
(2)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理解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4)理解人口迁移的因素,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原因。
(5)分析某地区人口资料,探究该地区人口迁移的特点。
l         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1)了解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及其区别;了解影响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
(2)能解释人与环境、人与资源存在矛盾的主要原因,并能提出治理、保护的设想或措施。
(3)分析、评价某地区的环境与人口承载力状况。
l         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1)分析城市外部形态特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分析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
(3)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特点,并理解其形成原因。
(4)结合城市的空间分布特点,分析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l         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1)理解不同规模的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运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城市规模的变化。
(2)了解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理解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l         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理解城市化的含义。
(2)学会使用图表、数字等资料,归纳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3)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养成保护城市环境的意识。
(4)理解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化的辩证关系。
(5)以某城市为例,综合分析城市环境问题的形成及相应的解决方法。
l         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1)了解地域文化的含义。
(2)举例说明在不同地域文化的地区,人们对人口问题的看法不同。
(3)举例说明在不同地域文化的地区,城市景观和城市地域结构特色各异。
(4)分析具体事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2.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l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1)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及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
(2)分析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3)理解不同农业部门的区位选择,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理解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主要特点及形成条件,领悟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基本观念。
(5)运用“因地制宜”的布局原理,分析某一地区产业的地域差异。
(6)结合实例,综合评价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条件。
l         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1)掌握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2)学会工业区位选择的分析方法,培养环境保护意识。
(3)理解工业地域的形成,用发展的观点分析工业的集聚和分散,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4)分析主要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及发展特点,进一步论证工业区位因素对工业生产影响的基本原理。
(5)运用“因地制宜”的布局原理,分析某一地区产业的地域差异及空间集群现象。
(6)结合实例,分析某工业部门或工业区的区位条件和发展特点。
l         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运用案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有利和不利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讨论工业或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引导学生针对不利影响尝试提出解决的措施。
l         举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1)了解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掌握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主要方式的特点。
(2)根据交通运输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交通运输方式。
(3)运用案例,分析影响交通线、点布局的区位因素,学会分析该类问题的基本思路。
l         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1)理解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认识地理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形成发展的观点。
(2)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3)结合实例,综合分析交通运输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具体影响。
3.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l         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大致经历及人地思想在各历史演变阶段的主要特点。
(2)运用文献资料分析古代人的人地关系思想。
l         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理解环境问题的概念和分类。
(2)理解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其产生的根源。
(3)领悟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迫切性。
(4)能结合实例,简要说明某一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l         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1)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基本原则。
(2)联系“21世纪议程”,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l         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1)理解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
(2)理解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3)初步认识自己在可持续发展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
地理3
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l         了解区域的含义。
(1)了解区域的概念与划分。
(2)理解区域具有的一般特性。
(3)掌握比较区域特征差异的一般方法,能描述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过程。
l         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1)学会比较两个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初步掌握比较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
(2)通过比较,探究区域差异形成的原因,增强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生产的意识。
(3)通过查找资料,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密切,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
l         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1)了解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不断变化的。
(2)了解区域具有不同的发展阶段。
(3)学会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的不同影响,树立科学发展观。
l         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了解产业转移的概念、类型。
(2)理解产业转移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3)了解我国资源(水资源、能源资源)跨区域调配的主要工程。
(4)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培养学生因地制宜,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5)理解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6)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其它实际问题。
2.区域可持续发展
l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1)了解“区域环境和发展问题”的基本含义。
(2)理解环境问题或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和危害。
(3)理解环境问题的综合治理方法,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资源观。
(4)运用所学的研究方法,进行某区域环境问题危害描述、成因分析、综合治理的说明。
l         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1)了解某流域发展的地理条件,包括流域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条件,人口、经济发展基础等人文地理条件。
(2)能根据流域发展的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探究流域发展的方向及其综合治理的对策。培养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和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3)借鉴与运用知识,进行案例迁移。
(4)能借鉴田纳西河流域整治的经验,对某流域综合开发和治理提出合理化建议。
l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1)了解某一区域农业生产主要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2)了解区域农业生产的布局特点和问题。
(3)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4)运用教材案例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探究过程进行案例迁移。感受“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l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了解能源、矿产资源的概念、分类、特点和相互关系。
(2)了解区域能源、矿产开发的背景条件。
(3)了解能源、矿产开发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4)了解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对策。树立合理利用和开发区域资源,因地制宜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5)拓展案例分析,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
l         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1)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2)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了解该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有利条件,学会分析地理条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3)理解某经济发达区域工业化推进过程的特点及其原因。
(4)理解某经济发达区域城市化推进过程的特点及其原因。
(5)分析某经济发达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学会简单评价目前的一些调整措施和发展方向。
(6)应用案例所学方法进行迁移,学以致用。
(7)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
3.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l         结合实例,了解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1)了解遥感(RS)的概念。
(2)了解遥感的主要工作过程。
(3)了解遥感的工作原理。
(4)用实例说明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等领域的应用,总结遥感技术的优点,认识遥感在现代社会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l         举例说出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1)了解全球定位系统(GPS)的概念、组成和特点。
(2)通过车载GPS案例,认识全球定位系统的定位导航原理及作用。
(3)了解GPS的主要应用领域,感受GPS的神奇功能。
l         运用有关资料,了解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1)了解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概念和简要程序。
(2)了解地理信息系统(GIS)与电子地图、地图的区别。
(3)了解地理信息系统(GIS )在城市管理中的管理。
l         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
(1)在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概念和应用的基础上,了解GIS、 GPS和RS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的关系。
(2)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与应用。
编辑:刘建新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原平市第一中学 特此声明。